□主讲人冯晓星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文旅产业加速融合,旅游细分市场逐渐成熟。主题旅游、高端定制旅游、探险旅游等层出不穷,这其中,极地旅游以无可替代的吸引力,越来越受到国内市场的关注和欢迎。
目前,南北极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极地生态脆弱、产业整合滞后等因素成为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南北极这片净土,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极地的旅游价值
去年冬天,我去了一趟南极。当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直播”南极之旅时,许多朋友惊讶地询问:这个地方是可以去的吗?会不会被冻死?是不是特别冷?旅行费用是不是特别高?
由于对南极缺少了解,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南极是探险家的乐园,普通人与南极无缘。与其他看风景的旅游项目迥然不同,南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经历。
去南极的旅行方式有邮轮、空海联行以及飞机三类。其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从南美洲的阿根廷过境。阿根廷与中国相距甚远,乘飞机加上转机时间至少得30个小时,从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搭乘邮轮到达南极。
踏上南极陆地的瞬间,我的感觉是震撼。到南极旅游,第一眼看到的是气势磅礴、苍茫无边的冰雪。雪山、冰川和企鹅、海豹、虎鲸、贼鸥、信天翁等,都让人兴奋不已。
到了南极,自然要和这里的永久居民——企鹅打个照面。它们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看到人会主动跑过来点头哈腰、憨态可掬。在南极还能观赏到海豹、信天翁等野生动物,运气好的话甚至能碰上驯鹿。在南极,就连仰卧咆哮的海豹也不主动攻击5米之外的游客,这种人与动物的和谐景象,在地球的其他角落是看不到的。
近年来,南极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追捧,每年赴极地旅游的旅行者日渐增多。2016到2017旅行季,中国游客登陆南极大陆的人数从上一个旅游季的3944人增加到超过5000人,同比增长30.5%。与10年前相比,这一数字更是翻了近40倍。中国已经超过澳大利亚,成为南极游的第二大客源国。
据我了解,在北极地区亚洲游客也越来越多,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地区。前往北极的中国游客数量也日益增长,每年到达北极点的邮轮上,预计有一半左右的客人来自中国。
南北极都是很多独特野生动物的家园。南极和北极都是科研的天然实验室,非常适合做研究,比如南极至少有两座还会喷发的活火山,南极和北极在冬天都有极夜现象,非常适合天文观测和极光研究。
实际上,南北极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极地自然景观,吸引着各国的旅行爱好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探险猎奇心理,因而极地旅游业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极地旅游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型旅游经济増长点,其带来的收益十分可观,可带动邮轮、航空、餐饮等的发展。极地旅行过程对设备设施的高要求、高标准,也会进一步促进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极地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增长。
就我的理解,极地旅游并不仅仅指南北两极,它的含义很广。狭义上讲,极地旅游指的是南北极旅游,但从本质上来讲,极地旅游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冰山、高原、荒漠等,在极高、极远、极深、极寒的所有极地进行探索和轻度冒险,进而充分体验自我实现的价值。极端自然环境孕育了独一无二的风光与人文民俗,这种人类共同的财富,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但同时也更加脆弱和值得珍惜。
之所以这些极致的目的地非常吸引人,就是因为它人迹罕至、荒野特征非常明显,让我们看到了地球本来的模样。
极地旅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教给我们,不仅要在极地勇于探索、追先争优、实现自我,更要心存敬畏、传承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面临的环境挑战
前段时间,“北极圈惊现极端高温”的新闻刷遍了朋友圈。人们一直在讨论冰山融化和全球变暖,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南北极冰山其实是地球表面两大空调。如果我们的空调调节温度能力变弱,整个地球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南北极冰山这两座最大的空调不复存在,地球大气层就会逐渐变成蒸笼。
气候变化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问题。英国南极调查署发布的报告显示,大部分去过南极的人都在南极半岛附近登陆,南极半岛其实是整个南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方,而且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方,也是冰盖融化最显著的地方。冰盖是几千万年前的融雪形成的,一旦损失无法逆转,一年内可能会融化几万年积累下来的积雪。
那么海冰和冰盖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以北极为例,我想大家脑海中都有北极熊站在海冰上的画面,但日渐融化的冰盖已经影响到北极熊的生活。有研究认为,北极冰盖的融化会阻碍北极熊捕获食物。随着冰川消融,海冰变薄,风和洋流会使得海冰在海平面上漂移得更快。北极熊必须走得更快或者更久才能保持在相同的位置以捕捉并食用猎物,而这会消耗比捕捉食物更多的能量。
北极不仅只有北极熊这一种动物,还有北极狐和海象等,它们都要在冰雪环境中生存,一旦冰雪融化,它们将没有栖息地。南极更是如此,帝企鹅完全依赖海冰生存,海冰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帝企鹅的生存。有专家预测,2℃的升温可能会造成帝企鹅数量下降或减少40%。曾经有新闻报道了在阿拉斯加海岸,由于浮冰减少,4.5万头海象聚集的场景。
从环境保护层面看,人类活动的增加,会对极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科考站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桥梁建设等,这些是造成土地松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浅表地层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如科考站的遗留物、废电池、废金属及建筑垃圾等。频繁的车械、船舶和航空器的活动,不仅会提高燃油泄漏的概率,同时扰动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甚至引发野生动物生理功能的改变。
问题比较大的还有海洋酸化、有害物的污染。北极有原油泄漏和重金属污染,还有塑料垃圾的海洋污染,南极也有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北极那样严重。
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也给南北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包括游客增长而当地软硬件配套不足,脆弱植被被侵扰,带来入侵性物种和细菌,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邮轮给地区海洋带来垃圾负担等。很多邮轮抵达特别小的城市后,卸载垃圾会给当地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因为当地人本身不会产生那么多垃圾。我认为,旅游活动对极地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旅行者产生的废弃物和人类自由进出鸟类栖息地,会导致保护区栖息地的缩小和种群数量的下降。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还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脆弱的植被可能要花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生长,比如苔藓被人一脚踩掉,可能要花200年的时间恢复,如果被100个人踩过可能就永远恢复不了了,也会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产生干扰。
严格的行业标准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此前国际上已制定了一些预防和控制举措。
自1991年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成立以来,逐步形成《南极旅游从业者活动指南》《南极游客活动指南》等行业标准,为游客及旅游经营者提供环保、安全的南极旅游活动标准,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该协会每年向《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提交年度报告和旅游活动概览,包括控制和规范游客在南极的登陆和观光活动、关注船员和工作人员情况、制订突发事件处置和紧急撤离计划等。协会还推出“南极探访须知”,要求每个在南极地区活动的团体和个人必须保持好南极的原始风貌,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目前,IAATO拥有100多家获得南极旅游经营资格的会员机构。
从来没有一个区域的旅游像南极旅游那样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那么具有严格的环保要求,可以说,南极旅游的国际法规制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南极条约》体系中聚焦最多的议题之一,而聚焦的出发点则是环境保护。
2009年,28个《南极条约》协商国一致同意,对前往南极的邮轮大小以及游客数量进行强制性限制,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这些限制规定包括禁止载有500名以上游客的邮轮在南极靠岸、南极每个地点每次只能有一艘邮轮靠岸且每次上岸的游客不能超过100人等。
2017年1月1日,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国际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规则》正式生效实施。该规则涵盖了极地区域船舶航行的方方面面,包括船舶的设计、建造和设备要求,船员的资格和培训,营运中的通信和航海安全,消防、救生设施和搜救能力,船舶污水、生活垃圾和有害有毒物质的处理等,对极地水域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南极治理模式虽然获得一些认可,但游客的不断增加已是不可逆的事实,导致极地面临新的考验。随着世界各国在极地活动的日趋多样化,极地保护与利用的深层矛盾进一步突显;同时,对旅游资源的竞争也成为各国提升极地事务影响力的因素。
遇到脆弱生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强化教育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南极导游是世界上规格最高的导游,他们大多都是南极研究者出身,是教授型导游。行程中他们负责向游客讲解南极的地理、生物和历史知识,因此南极游又是一次极好的环保知识学习。导游们在岸上对游客实行“保姆式”的带领,每个导游带领几个游客,分组在规定地点活动,在讲解的同时提醒游客注意事项。
概括起来,不论是IAATO还是各国的南极法规,抑或是《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官方文件”,都认同旅游应实现:第一,保护南极环境独一无二的荒原价值及与此密切关联的生态系统;第二,维护南极作为人类共同遗产地的价值(虽然至今为止国际法没有明确规定南极洲为“人类共同财产”);第三,有利于推动人类对这块神奇大陆价值及重要性的教育功能的实现,使其不仅仅停留在对人类“有用”的认识上。鉴于此,在环保要求、安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适度开展南极旅游,发挥南极的美学价值和环保价值,无论对于人类社会还是南极大陆都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旅游日益兴旺、关心环境的“绿色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今天,神奇的南极不可能永远远离人类的旅游活动。
(整理:本报记者邢丽涛摄影:孔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