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音乐的种子 种下文化的希望
——原中央乐团歌唱家李克的扶贫支教故事
中国旅游报 2019-07-10 11:01:04

一位音乐教师来到一所偏远的小学,被孩子们纯真的天性感动,于是组织一起一支合唱团,无意间启发了孩子们的心灵,培养出了优秀的音乐家……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无数观众,而现实版的《放牛班的春天》正在山西贫困县静乐县上演,而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音乐教师”的名字叫李克。

  李克是原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女中音歌唱家,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牵线”下,如今的她成了静乐县的一名音乐老师。

  在静乐县文化活动中心,有一架漂亮的钢琴。李克与静乐县的渊源正是从这架钢琴开始。

  2017年9月的一天,中国交响乐团来到静乐县进行扶贫演出。精彩演出引得山里孩子纷纷蹲坐在舞台左右。孩子们满眼的渴望,让艺术家们感慨万分。中国交响乐团男高音歌唱家赵玉龙发现,黄土高坡上有一批声音条件不错的孩子,他们如果能得到专业辅导,“绝对了不得”。赵玉龙回到北京,兴奋地向老前辈李克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贫穷的瘠壤里,更需要播下音乐的种子,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克默默做了一个决定——为山里娃捐赠一架钢琴。于是,李克奔走琴行,自己掏钱购买了一架价值不菲的钢琴。测试打包、联系运送,直至钢琴送到,她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已经年近古稀的李克此后又做出了重大决定:赴静乐县执教。原本应该享受悠闲退休生活的李克选择了另一种生活。

  2017年以来,近两年时间,李克把他乡作故乡,组建起了静乐第一支教师合唱团和第一支爱乐童声合唱团;捐赠财物近11万元,用于两个合唱团的培训及演出,购买演出服装、乐谱、光盘等器物。对一个收入有限的退休老人来说,她捐赠的不仅是财物,更是一颗爱心,一种精神。

  李克说,之所以要培养一支教师合唱团,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园丁队伍;之所以要建起一支爱乐童声合唱团,是要给静乐的山里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到北京去,飞到国际合唱节去。

  李克的做法正是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扶贫思路的具体体现。文化和旅游部近年来持续组织优秀艺术家赴静乐辅导学生、教师等群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李克的“种文化”举措,为静乐的“扶贫”“扶智”工作又增添了一份力量。

  在合唱团的日常培训中,李克坚持每周网络授课。白天忘了吃饭,深夜加班备课,成了她的常态。在学员微信群里,半夜甚至凌晨,李克还在发布教学文章和声乐音频。

  除了网络授课外,李克还定期到静乐县开展现场授课,每次有近半月时间,教学安排得满满当当。李克总是争分夺秒,惜时如金,从来没有迟到或者误课,“每每到了赴静乐教学的时间,就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声,背起挎包就走。”

  李克的行动感动了身边的许多人,在中央交响乐团的积极引导和组织下,更多老艺术家纷纷志愿来到静乐参与帮扶工作。实际上,像李克一样参与静乐帮扶的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艺术家还有很多。

  据了解,静乐县地处吕梁山区,属革命老区,也是深度贫困县。静乐县是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单位,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及各直属单位从多个方面对静乐县进行帮扶。如文化和旅游部投资建设了静乐县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同时捐助内部配套设施;广开扶贫渠道,帮助组织劳务输出,先后选拔近200多名青年进京务工,学习技术、开阔思路;专门组织文化系统管理干部赴京参加培训,接受现代管理知识和理念;组织引导中国交响乐团赴静乐县演出,并开展深入的扶贫调研,帮助静乐县鼓舞士气、找准着力点,助力文化扶贫。

  2018年,静乐县4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33.8%下降到6.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7160元,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