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暑期调研团队与省级非遗潜山弹腔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对话
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2025-07-08 15:06:18

日前,安徽师范大学“徽班廿三秩·弹腔薪火行”暑期调研团队深入安徽潜山弹腔发源地五庙乡,探访许家畈弹腔班社,与82岁的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潜山弹腔代表性传承人许开学展开一次跨越代际的对话,揭开这项古老戏曲艺术的神秘面纱。

调研团队对话许开学 王润润 摄

在许开学的家中,泛黄的老剧照与满墙的戏曲道具静静诉说着潜山弹腔的传承故事。面对调研团队的提问,这位耄耋老人如数家珍:“潜山弹腔源于明清,融合多腔系特色,以高亢激昂、节奏多变的唱腔,搭配独特的锣鼓伴奏,在岁月中沉淀出‘一唱众和、文武兼备’的艺术风格……”那些散落在历史里的起源细节,经老人讲述变得鲜活。

调研现场 邵瑀 摄

当谈及“弹腔为何被称京剧母体”,许开学说:“弹腔在发展中为京剧输送了声腔、剧目与表演程式养分,像经典板式‘二黄’‘西皮’的演变关联,诸多弹腔传统剧目融入京剧体系,其程式化表演也为京剧奠基,清晰梳理出弹腔与京剧血脉相承的关联。”

许开学介绍,通过京剧唱段和弹腔唱段的视听对比,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相比于京剧的“呛”,弹腔的唱腔更加“柔”。对于弹腔同现代徽剧、黄梅戏的联系,他同样剖析细致,从声腔互融到题材借鉴,展现出地方戏曲间“同根共生、相互滋养”的生态。

调研现场 邵瑀 摄

“弹腔就是我的命,我的魂。我愿意用一辈子来守护它。”这句朴实而深情的告白,道出了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生的坚守。在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中,调研团队不仅领略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更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厚重使命。大家表示,将把这份感动转化为扎实的调研成果,为潜山弹腔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