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南京夫子庙、苏州拙政园等知名景区,一探江苏人文底蕴;走进南京中山陵、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等红色场馆,深入了解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革命故事;来到无锡惠山泥人厂、苏州平江路,体验惠山泥人、昆曲评弹等非遗技艺……
近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青团海南省委、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国旅游报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承办的2024年“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民俗摄影主题交流系列活动走进江苏。活动期间,来自北京、香港两地的30名青少年在历史古迹、文博场馆中沉浸式体验江苏特色民俗、革命历史,并用镜头和文字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留下在江苏的珍贵记忆。
聆听红色故事
7月24日,顶着盛夏的烈日,来自北京、香港的青少年走进南京中山陵,登上392级台阶,瞻仰孙中山先生雕像,并认真聆听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当天下午,他们又来到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影响。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对这两处红色旅游点的参观,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愈发感受到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新使命。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穆玥彤告诉记者,在快到中山陵的时候,领队老师就给她和同学们进行过铺垫,说“中山陵的392级台阶寓意十分深刻”。带着这份好奇,穆玥彤跟着领队老师拾级而上。她觉得,这392级台阶也象征着中国革命向上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登顶之后往下看,则全是平台,就像克服困难取得革命胜利后的豪迈。
近期,正在“二刷”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滕子菲则在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发现了一些电视剧里的线索。她说,在陈列馆内,她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电视剧、书本里的世界,一件件史料让她感触良多,也更加懂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自己作为青少年一代所背负的使命。
体验传统民俗
走出肃穆的红色场馆,青少年们又来到苏州平江路、无锡惠山泥人厂,体验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在位于苏州平江路的书音评弹昆曲馆里,青少年们不仅听到了正宗的评弹昆曲,更跟随苏州吴江评弹团团长陈仕洁学起了吴侬软语,一曲北京、香港两地青少年合唱版的《声声慢》着实让他们过了一把戏曲瘾。
在无锡惠山泥人厂,他们则了解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前世今生及制作工艺,还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了为惠山泥人上色的工艺。现场,有人认真临摹惠山泥人的“标准”服饰,有人大胆创新,为惠山泥人“穿上”旗袍、西装。
就读于香港伊利沙伯旧生会中学汤国华中学的周鸣华在来江苏之前就读过一些关于江苏人文的书,其中就有一章专门讲到了惠山泥人。她说:“当时我就对惠山泥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书上写得没有那么详细,只知道两个惠山泥人的经典形象分别叫‘阿福’‘阿喜’。而这次来到惠山泥人厂,我不但知道惠山泥人‘粗货’‘细货’的不同,还亲自为惠山泥人画上了喜欢的衣服,感觉特别有意义。”
此次江苏行程中,让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钟曦梵最难忘的也是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她说:“在参观与体验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当地匠人的技艺,对这种将泥土化为精致雕塑的能力感到十分敬佩,它不仅体现了江苏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也让我领略到了手工艺的魅力!”
加强文化交流
“我把这张照片取名为《守望》,不仅表达了阅江楼对南京城的守望,也想以此次与香港同学一起参观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的经历为契机,表达我们与香港同学之间的守望。我们彼此守望相助,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在分享自己于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拍摄的照片时,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张承燊如是说。
每年“我的民俗相册”活动期间,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们都会留下一张张精心构图的照片,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这段经历,更架起了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活动结束后,我们一定还会经常联系的!”滕子菲和周鸣华异口同声道。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张弘毅已是连续第2年参加“我的民俗相册”活动,去年他是团队里年纪最小的,普通话说得也有些吃力。而今年,团队里多了好几个同龄人,他的普通话也已非常流利了。“我和我的北京小伙伴每天都互相介绍北京和香港生活的不同之处,在江苏也体验了非常多的当地文化。以后有这样的活动我会继续参加。”张弘毅说。
“每一年‘我的民俗相册’活动都会吸引学生踊跃报名,没有来到现场的学生则会问我们去了什么地方、玩了什么项目,对我们的经历都非常感兴趣。”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老师刘展鸿说,回到香港后,他们将组织参加活动的学生在全校早会分享这段经历,并举办照片展,把同学们在江苏的经历分享给更多人。
钟曦梵说:“我会把这些经历分享给我的同学们,相信这些精彩的经历一定会让我的同学们羡慕不已,让更多人对江苏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