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推动街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2023-12-29 18:27:48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任务要求,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文化和旅游部已先后认定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合计164个,有效带动各地旅游休闲街区快速发展,更好关切和回应大众旅游休闲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建设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文旅深度融合、综合效益显现、品牌影响扩大、治理模式优化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尤其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践行文旅高质量发展和助力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等方面彰显了独特的时代价值。

建设体系基本形成。从发展演变看,作为城镇空间布局创新和功能迭代更新的实践载体,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和发展完成了从主要满足外来游客需求,到兼顾主客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转变。具体而言,一是内涵上在兼顾本地休闲和外来旅游双重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凸显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使旅游休闲街区更具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形态上更趋多元,表现为街区、古城、景区、步行街、古镇等类型,且呈现出无界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有利于整合城镇空间资源,促进城镇全域休闲空间打造。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认定工作的带动下,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下,旅游休闲街区已基本形成“国家级—省级—培育级”三级建设体系,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为全面推动我国旅游休闲街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间布局日趋优化。从整体布局看,现有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比较合理地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一定的覆盖面和辐射度,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和丰富的产品消费空间。从区域层面看,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东中西部呈现“U”字形的分布结构,一方面,反映了东部地区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方面所具有的市场引领态势;另一方面,也表明通过赋能西部地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有利于助推当地加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步伐。从城市群角度看,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主要集聚在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呈现出以头部城市为核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各类型城市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与此同时,在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效应也正在逐步形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空间发展上的分布态势,既反映了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数量分布上较为均衡,又彰显出各级地方政府以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为载体,在努力化解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

文旅融合日益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明确,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认定对象须为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城镇内街区。因此,无论从功能、业态还是市场定位角度出发,文旅深度融合是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和发展的应有之义。鉴于名称往往是旅游休闲街区内涵、特色与空间形态的高度概括与提炼,通过对164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称中的高频词进行梳理,主要聚焦“文化”“旅游”“文创”三个。高频词“文化”,反映了“文”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文旅融合的基础和灵魂;高频词“旅游”,反映了“旅”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文旅融合的载体和平台;高频词“文创”,则反映了“融”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文旅融合的关键和重点。文旅深度融合既是由表及里全方位塑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核心吸引力的关键举措和必然路径,也为其他形式的旅游休闲街区或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

综合效益日渐显现。从价值维度看,旅游休闲街区作为文旅消费的创新性空间和载体,不仅要考虑自身经济价值,而且要兼顾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就具体实践来看,旅游休闲街区的综合效益日渐显现,时代价值正在彰显。首先,旅游休闲街区既是展示所在地区整体形象的第一窗口,更是当地特色产品和服务交易的重要平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与当地产业转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无缝接轨,使其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其次,旅游休闲街区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践行文旅高质量发展和助力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等方面彰显了独特的时代价值。一是体验性和交互性等多元化功能的业态在满足大众对品质型旅游休闲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镇新空间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二是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业态配置上以旅游休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持续优化旅游休闲业态结构,提高对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的适配性和引领性。三是旅游休闲街区聚焦本地居民日常休闲消费需求,同时吸引外来游客休闲旅游消费,从微治理视角积极落实双循环战略,坚持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复苏,在畅通国内旅游市场大循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在流量时代大背景下,旅游休闲街区的品牌影响和价值愈发显得具有竞争力。借力流量红利,旅游休闲街区品牌影响力的打造贯穿于建设、发展和申报认定的全过程。第一,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认定工作的引领下,旅游休闲街区品牌打造和发展已初步形成“全国性品牌、区域性品牌、培育性品牌”等多级体系,为未来打造国际性品牌提供有力支撑。第二,通知明确,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本身须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国家级认定则是对品牌建设的进一步强化。第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从地方组织申报,到国家级认定名单的公示和公布的过程,就是对旅游休闲街区市场知名度提升的过程,而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后,得到地方政府官网和相关媒体的持续报道,进一步增强了旅游休闲街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治理模式持续优化。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认定工作接续推动下,我国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进入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休闲街区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扩大旅游休闲需求为抓手,增强旅游休闲供给体系对旅游休闲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形成旅游休闲需求牵引旅游休闲供给、旅游休闲供给创造旅游休闲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看,街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既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动力,更是驱动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牛鼻子”。旅游休闲街区现有的治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比如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市场主导型(比如上海武康路-安福路街区)、政府适当干预型(比如苏州李公堤旅游休闲街区)。无论何种类型都体现了政府、企业、原住居民和外来游客等利益相关者在街区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正在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治理模式持续优化,为旅游休闲街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总之,从认定工作组织实施看,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申报主体为被推荐的旅游休闲街区所在县(区)人民政府或街(镇)人民政府,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推荐申报对象,对于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还需要参加现场答辩,认定工作过程中涉及的标准明确、流程规范、组织有力、权责分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休闲街区认定工作具有鲜明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序化管理特征,并逐步构建了由国家层面政策宏观引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有效监管、街区经营主体主导运营的工作机制,为我国旅游休闲街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和机制保障。

(宋长海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楼嘉军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