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防控形势及季节性旅游风险,各地旅游部门、旅游市场主体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风险研判,积极采取保障措施,统筹疫情防控与旅游供给,确保旅游行业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文化和旅游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到工作成效中。会议提出,要不断健全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立即全面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假期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认真研判形势,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提振行业信心,提升旅游行业韧性。
正值清明假期,居民旅游需求增加。据马蜂窝、携程等OTA平台预测,今年清明节假期,景区门票情况预计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且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恢复快,徒步、骑行、自驾等短途游、周边游及新疆、云贵川等地的小众目的地备受游客关注。与此同时,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等特点,旅游行业安全形势严峻。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春夏交替之际,各地气候变化频繁,旅游活动容易受地质和气象等自然灾害影响。
面对疫情防控形势及季节性旅游风险,各地旅游部门、旅游市场主体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风险研判,积极采取保障措施,统筹疫情防控与旅游供给,确保旅游行业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一是做好风险研判,稳慎处理好疫情防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当前,旅游业发展既面临国际与国内疫情风险的“双压力”,也面临传统季节性旅游风险,各类风险交织叠加。由于广大民众的旅游需求一直未得到释放,特别是低风险地区,公众旅游需求强烈,各地旅游主管部门要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各方责任,时刻紧绷疫情防控安全弦,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制定应对策略,确保旅游行业安全稳定运行。
二是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强化对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景区要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总体要求,执行实名制门票预约制度,设置接待上限,防止人员瞬时集聚,做好游客体温测量、信息登记等疫情防控措施。星级饭店要做好公共区域的通风消毒,加强对前厅、客房、厨房、餐厅等区域的卫生管理,做好酒店员工的健康监测和安全管理;旅行社要加强风险研判,严格控制旅游团队规模,做好游客信息管理,严格执行跨省旅游经营熔断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应急机制。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等相对密闭的室内文化场所,要加强通风消毒,对进出人员做好扫码登记,减少聚集活动。此外,针对当前容易出现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和短时强降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有关地区应加强对重点地段、路段、时段的风险隐患排查,做好风险研判与预警,保障游客安全。
三是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旅游应急处置相结合。新一轮疫情较以往存在较大不同,病毒变异株呈现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应急处置面临重大考验。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应按照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充分研判当前疫情形势,做好高风险地区游客排查工作,加强疫情防控专项应急预案建设,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抓好人员隔离、现场管控、流调排查等应急处置环节。要根据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针对性应急演练,确保应急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对应急处置关键环节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再细化。要加强同卫健、疾控、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建立旅游业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应急工作合力,提升应急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旅游应急处置工作。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疫情防控意识。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媒体渠道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与普及,积极引导游客遵守防疫规定。景区可以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电子显示屏、提示牌、广播等形式及时发布景区管理规定,引导游客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应积极主动了解目的地疫情形势、天气状况、景区开放时间、门票预约等相关管理规定。旅游企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宣传引导与安全培训,让员工熟练掌握疫情防控措施,提升员工疫情防控意识和安全工作能力,确保安全措施实施到位。
五是拓展新业态开发新产品,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行业韧性。旅游企业应加强“内功”修炼,借助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旅游产品内容、形式、要素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出更多无接触式服务。各地旅游部门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本地区旅游开发力度,满足游客当前周边游、本地游和微旅游、微度假等旅游需求;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与虚拟旅游,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
总之,面临复杂的安全形势,各地旅游部门及相关主体应加强风险研判,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发展,不断提升旅游行业韧性。